【不專業微影評】遲來的守護者~上帝的信仰、破碎的心靈禁錮

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,比起突發奇想的科幻片,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似乎更能抓住觀眾的胃口,也更能觸發觀眾的思緒與情感。《遲來的守護者》同樣是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,透過主角菲洛米娜(茱蒂丹契 飾演)與失業的記者馬丁·思科史密斯(史提夫庫根 飾演)兩人在尋子的過程中,不斷對立的宗教立場,與看待事物的方式,建構出全劇詼諧又清新的氛圍。

而導演更將英式的冷幽默與人情冷暖的關係處理得相當微妙,讓觀眾時而開懷大笑,時而沉重嘆息,抑或是笑著流淚,心酸著幸福。接下來,我將以兩個概念探討《遲來的守護者》內的拍攝手法、情感與意象進行討論。



#禁忌的果實──墮落

一部好的電影,在開場的十分鐘內就應確實發揮戲劇性結構的應用範疇,並清楚而明白地交代故事的背景,與人物角色之間的關係,當然,《遲來的守護者》也不例外,導演以快節奏的速度描繪回憶,充分的點出菲洛米娜望著照片後,泫然而泣的原因。

對於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,哈哈鏡中忽胖忽瘦、忽高忽矮的自我姿態,自然是相當有趣的。而這其實也是自我的一種投射,透過鏡像中的反射,是那麼的悖離真實中的自我姿態,但事實上,那些高矮胖瘦,古怪搞笑的鏡像卻也是相對而言的比自我形象本身更貼近自我,或者,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,這些鏡像更是貼近少女時期對事物都充滿好奇的菲洛米娜。也因如此,在面對園遊會中偶遇的風趣男子,菲洛米娜會受其吸引,斷然有跡可循。

咬了兩口的蘋果,所使用的是伊甸園中亞當與夏娃偷嘗禁果的典故,鮮紅的蘋果、火熱的肢體碰觸,到最後蘋果的掉落,導演以意象般的手法隱喻出菲洛米娜與男子浪漫邂逅後,所將面臨的後果,而不直接以文字或是演員的表述來完成,在藝術的手法上,是更勝一籌的。


#囚禁與自由──原諒

「你相信上帝嗎?」信仰,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一個中心主軸,也是這部電影得以搬演下去的原因。一方面,它批判著神職人員貪婪、自私與殘忍,但另一方面,信仰的力量,卻又是菲洛米娜長年以來的心靈支柱。

那曾經只能透過窗戶,遠遠地偷看自己孩子的菲洛米娜,又或是面對兒子被領養走,卻只能在柵欄內死命哭喊的菲洛米娜,對比現今身處在那麼熟悉環境的她,行經於日日夜夜在修道院走過的路,此時此刻,菲洛米娜雖然在實然上離開了修道院,但心中那渴望見到兒子安東尼的無限想念,卻又將她圈進回憶之中,這也反映了菲洛米娜從當年實質的上的生理囚禁,轉為心靈上的禁錮。


但即便修女販賣孩童的荒唐行徑,使自己骨肉分離,菲洛米娜卻仍舊選擇了放下,並原諒。她原諒,或許是因為她根深蒂固的認為自己當年未婚生子的行為有罪;她原諒,或許是因為她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然發生,你無法強加改變;她原諒,或許是因為她已放下了終日環繞著她的悔恨與自責。

菲洛米娜不崇拜上帝,但她「信仰」上帝,唯有原諒、諒解與放下,才是最好的解脫之道。

【貼心小介紹】ABOUT 遲來的守護者

《遲來的守護者》是一部2013年英國導演史蒂芬·費雷斯執導的劇情片,史蒂夫·庫根編劇,茱蒂·丹契與史蒂夫·庫根主演。入圍第70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單元,並獲最佳編劇獎。

上映時間: 2013年

類型:戲劇/傳記影片

片長:1 小時 38 分鐘

導演: 史蒂芬·佛瑞爾斯

獲獎紀錄: 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最佳改編劇本, 衛星獎最佳改編劇本
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歐洲電影, 同志媒體獎傑出全美上映影片

提名紀錄: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,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……等

官方網站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tomcinema
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電影開演」

作者:

酋姐

厭世旅人酋姐聊旅行、美食、好物、性愛、文化!酋姐日常:行銷人+百萬部落客+Podcaster,想看美照跟吃美食,我們來去酋姐IG@chillchill_der,想談性說愛,來聽酋姐Podcast「海鮮CHILL CHILL」,當然也不要錯過酋姐的個人部落格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