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專業微影評】海邊的曼徹斯特~不學習遺忘,而是學習擁抱傷痕

【不正經前文】

一開始看到這個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這個片名,還想說應該是個英倫片,也讓喜愛英倫風格的我躍躍欲試,想不到後來才發現居然不是英國片呀!!(抱頭)不過這部片居然入圍奧斯卡各項大獎,(觀賞時第8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尚未舉行)當然也是要來來細細品味一番。平心來說,這部的題材相當沉悶,沉悶到如果你沒有靜下心來看,是會很想關掉螢幕的那種。可是不知怎麼的,導演在鏡頭的運用,人物與人物間的低鳴與衝突,卻會讓你想要從中捕捉他們最細微的表情,更想要揭開故事的最終結局。

現實,總是殘酷的令人心痛

整體來看,電影中大量使用長鏡頭,試圖建構出一種回憶的「靜止」,海則可說是象徵現實的波瀾。因此,在整個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中的可見回憶與現今的不斷穿插,這也有點與此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《漫漫回家路》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雖是如此,故事的起伏卻不似預期的大,與大多數的電影相比,故事的走向、人物的對白很是平淡無奇,卻是平淡的令人心酸,亦能從中體察到人生的百態。

一場意外,一個完美的家庭徹底土崩瓦解,主角李錢德勒的世界也隨之黑白。之後的人生,每日看似不同,但於他又沒有太大的相異,反正都是行屍走肉!但哥哥喬的死亡,「監護人」的身分倏忽掉到他的身上。一個連最基礎的「責任感」都做不到的大人,憑甚麼去監護他人的人生?於是,他推託、他抗拒,他試著用千百種理由來說服自己「做不到」,然而,他做了嗎?

說救贖,太難

照顧姪子派翠克的「重責大任」,為他心如死水的生活增添的新的色彩,他開始再次接納、再次妥協,並試著找回一個大人所應該具備的責任與義務。另一方面,姪子派翠克也開始成長、接納現實,並學習依靠另一個他曾經熟悉的大人。喬的死亡,讓這兩條平行線再次交織,甚至,兩人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一種生命的歸屬感。

這也讓我想到休葛蘭與尼可拉斯霍特所主演的《非關男孩》,但不一樣的是,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並沒有這麼「完美」的讓主角成功釋懷,而是用了另一種方式讓他學會擁抱傷痕。喪子之痛、前妻再婚、親人相繼而亡,對他而言無疑是人生失敗的嘲笑,但認知是一回事,願不願意「接受」又可是另一回事。

我很喜歡最後前妻與他意外相遇的那種一開始的尷尬,彼此談話所透露的一退一進與李的退縮與拒絕。也因如此,他與侄子兩人在客廳的擁抱,更顯得珍貴--那可說是他唯一一次說出他的失敗。「我打敗不了生活,打敗不了命運,我沒有能力越過這一切,我知道。」背負太多的不幸,又豈能期盼自己活得安好?

如果,擁抱悲傷

當身邊的人都在前進(move on),而你卻是唯一一個停下腳步的人,你是不是很傻氣?有時候靜心想想,我們不都也是地球上隨波逐流的七十億分之一?在這個世界上少了一個是否也無妨?

常言道:「時間能治癒一切」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就真的能遺忘一切嗎?李的厭世與厭厭然,道盡了多少失去人生目標的的人的心聲,遺忘很難,擁抱傷痕卻更困難。《海邊的曼徹斯特》不談救贖,也不談對抗,很簡單的就是講述一個人再度擁有生活的勇氣罷了。電影的最後並沒有給大家一個理想中的完美結局,李同樣是拒絕了監護人的角色,但卻願意搬家、購買家具,甚至與侄子玩起在美國文化中象徵「父子之情」的接球。電影最後,我們仍可見到他那悲傷的神情,無法擺脫的過往與遲疑的腳步,但未來或許仍不光明,但至少,他願意前進。

平凡,造就自然

再來談談男主角凱西艾佛列克吧!凱西本身的氣質與英國的傷痛樂團HURTS主唱THEO神韻某些神似,但卻有著更滄桑的感覺(飄著大叔味?)影片開始他的情感起伏大多都是平淡的,卻又在某些時刻爆發,精神的動盪、自我的厭棄可見一斑。此外,飾演姪子派翠克的盧卡斯海吉斯同樣也將青少年的懵懂無知,故作世故的滑稽成熟,做了很深刻的表現,這部戲如若少了這兩人,不但會整個失去火侯,也無法如此令人揪心。

這部電影很特別的是,無論是長短鏡頭的轉換、故事線的交錯與銜接……你在觀影的過程中很難聚焦在分析任何拍攝手法,那極為細膩、平實且生活化的節奏和劇情平凡卻不突兀,就像是你完整的回憶了一個你生活中的人的人生,不需要過多的對白,也不需要太多的人物來襯托,因為現實就是這麼複雜的簡單

談人生,太難。

那生活呢?

本文已同步發佈到「電影開演」

作者:

酋姐

厭世旅人酋姐聊旅行、美食、好物、性愛、文化!酋姐日常:行銷人+百萬部落客+Podcaster,想看美照跟吃美食,我們來去酋姐IG@chillchill_der,想談性說愛,來聽酋姐Podcast「海鮮CHILL CHILL」,當然也不要錯過酋姐的個人部落格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xit mobile version